銅馬文化
在古代的時候出行不方便,那時候馬車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在戰(zhàn)場上馬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如今馬不作為交通工具了,但是銅馬已經(jīng)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。
據(jù)說在甲骨文中,“馬”是最好辨認(rèn)的字之一。甲骨文象形,“馬”就像是畫出來的一樣,長臉,尖耳,兩條腿,背上還有鬃毛,一條長馬尾,可謂象形至極。后來金文、大篆、小篆一路演變下來,“馬”字慢慢變成了四條腿,頭背融合,等到隸書時,基本形態(tài)固定成了“馬”。從“馬”字形態(tài)的演變可見,中國人馴化馬的歷史相當(dāng)早。
在國畫中,我們常常能看到馬兒俊逸的身影。馬是古人的代步工具,它們矯健而靈動、奔騰而有力量。國畫中的馬寓意萬馬奔騰、生機盎然。馬在古代還寓意著杰出的人才,故國畫中的馬又寓意為良才。此外,國畫中的馬往往也寓意著自強不息、積極向上的昂揚精神?!兑捉?jīng)》中有云:“坤,元亨利牝馬之貞”。馬有忠貞的美德,因此還有著忠貞不渝的寓意。
馬與人類的關(guān)系最親密,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。自從人類告別漁獵時代,進入農(nóng)耕社會,馬就成了人類最先伺養(yǎng)的動物之一。馬以它的聰明、勇敢、忠誠耐勞的特征,成為人類可靠的朋友和得力的助手。